教育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作者:李翠卿 出處:親子天下
戴勝益大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但只要提到王品牛排、陶板屋、西堤牛排、聚北海昆布鍋、夏慕尼、原燒……這些知名的餐飲名店,可能就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但是,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不要說是「接班」了,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上班」都不行。
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
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但戴勝益卻完全不做此想。
觀念導師 體罰有用嗎?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每個人都反對體罰,但是很多會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材」等古人的話來為自己的行為 辯護。「打」的確比「教」快,從動物實驗中,我們看到懲罰是個最快見效的方法,動物都有一個本能,凡是可能威脅生命的學習都是一次就學會,這在心理學上叫 「一次學習」(one-trial learning),例如狼的本性要吃羊,但是如果在羊的內臟抹上鋰鹽,使狼吃了羊後劇烈嘔吐,以後這隻狼便不敢去吃羊。但是要達到這種「一次經驗以後永 遠不敢」,這個體罰要非常嚴厲,嚴厲到有性命之憂,使演化出來的求生本能出現,這個行為才永遠不會發生,好像毒老鼠的餌,如果第一次未成功,便可以丟棄, 老鼠再也不會回來吃它了。但是我們一般體罰並沒有打到這個程度,反而打久了把孩子的自尊心打掉了,孩子變皮了,「隨你打,反正我就是這個樣」,當一個孩子 沒有自尊自愛時,這個孩子也就變得不可教了,一般常見的體罰其實是人格的羞辱,自尊心的踐踏。對人而言,這種羞辱和踐踏有時比生命的威脅還更嚴重,這也是 為什麼常有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無理的懲罰後會選擇以自殺來洗刷這個羞辱。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溺愛戰爭
有一種病毐,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
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毐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 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裡症候群這個病毐帶來的症狀,名叫「被 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 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0年以後出生的人,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 裡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孩子的心
硬起心腸立界線
我讀過很多教養書。
雪真借我的「為孩子立界線」至今放在我床頭。
我覺得,這本書是近期給我影響最深,也最實用的一本書。事實上,我覺得很多品格教育失敗、或是在人際關係上失敗、或是深為人際關係(包括公婆、姑嫂、夫妻)所困擾的成人,都源於個人的「界線」不清楚。
「界線」很清楚的人,剛開始或許會讓人覺得不近人情,但是,這類人往往卻可以是很長久的朋友。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原則在哪邊,他也很清楚的讓你知道,因此雙方交往可以很自在、彼此都可以不受干擾。